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越秀区 > 六榕街 > 正文

旧南海县的小洋楼披上“活化”新装,摇身一变成网红打卡点

| 【记者 黄丽霞】【编辑 子禾】 | 2021-01-06 23:24:33





建筑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

近年来,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位于广州老城区的越秀,辖内有不少古建筑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活化利用,得以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融时代感与文化内涵于一身的地标。

借此机会,

越秀小e探寻越秀区古建筑活化的案例,

挖掘科学合理再利用老建筑的形式,

展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风采。


如果是三年以前,居住在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的居民可能不会想到,这里有天会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社区变好看了、新开了很多店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拍照打卡。”这是街坊凤姨最直观的感受。

2018年,旧南海县社区作为国家建设部5个试点项目之一全面推进老旧城区微改造工程项目,历经微改造后它摇身一变,旧貌换新颜。


在红砖洋楼中遇见历史的光辉


一提到“南海”两个字,大家第一反应会想到佛山南海区,而“旧南海”又为什么会在广州呢?《广州市地名志》中提到:旧南海县街在市政府西偏南,中山六路北侧,清代时命名。据历史记载,自隋开始,番禺和南海分治广州城,番禺为东,南海为西。南海县衙在明朝初迁往西城即今天中山六路北侧,旧南海县街附近。后来,南海县衙多次易址,唯独留名于辖区内的“旧南海县街”。这就是现在旧南海县社区的由来。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归国华侨在惠吉西和惠吉东一带置业,用红砖盖起了小洋楼。九十余年过后,这一带的老建筑基本被保存下来,大体维持原本布局。红砖黛瓦、曲径通幽,从车水马龙的闹市中走进这条安静的内街巷,宛若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民国时期的广州。那些坐落在小巷两边的建筑群,仿佛在无声诉说历史留下的痕迹。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旧南海辖区内文物荟萃,古迹众多,比如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吊碑井”、《大公报》报社旧址、陈济棠公馆,著名作家欧阳山还以此为背景写出名作《三家巷》。



















微改造后旧貌换新颜 老建筑群焕发新活力

2018年,旧南海县社区迎来了微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维修工程、给排水改造工程、绿化景观工程、“三线”整治工程等,针对历史线索街区、建筑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




“我们在微改造前期多次召开居民会议,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比如有居民提出路灯比较暗需要更换,也有居民提出增设扶手楼梯,我们都一一听取,然后沟通落实到施工方案当中。”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叶露雅说道。


此次微改造的主要设计师陈小姐称:“设计主旨是打造品质街区,共建美好生活。我们在保持建筑主要立面、特色装饰不改变的情况下,主要对原有老化、破损的外立面、门窗、构件等进行微小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最大程度保留社区历史记忆。



















作为一条别有风情的街道,

旧南海县社区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文商旅住功能相融合,

历史风貌街区与普通居民楼相融。



微改造后,老建筑群的活力被重新唤醒且被赋予了更多新动能:优美舒心的环境不仅吸引年轻人来参观打卡,更迎来了一群创业者,他们为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像画廊、轻餐饮、咖啡厅、民宿、猫咖等业态陆续出现。


位于惠吉西的艾菲美术是一间画廊,其创始人茵茵老师称:“我本身是生活在旧南海县的居民,对社区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当时刚巧看到这里在招租,我便与业主联系了。”她表示,自从社区经过微改造后,面貌变得焕然一新,旧南海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艺的风格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她也想为这个社区注入一点新的艺术气息。类似的文化交融碰撞让旧南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魅力,它在较好维护历史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也逐步催生了新的活力。




















留存城市记忆,注入文化内涵


记录历史变迁、映射城市变化的古建筑不仅是一个坐标,更是一部留给后人翻阅的书籍。要想让老建筑能真正展现羊城风貌,为其披上活化的新装还远远不够,更需为其注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前文提到,旧南海县社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辖内古迹荟萃。微改造后的社区保留了这些历史痕迹,辖内的博物馆、街道墙面上的历史小故事与文物建筑介绍能让居民更好了解社区文化。














正是社区内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府传统婚俗第四代传承人八姑姐的注意。


“我之前是住在六榕街的居民,对辖内的情况比较熟悉。旧南海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社区,我也想将这项非遗文化引入社区,增强六榕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在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支持后,婚俗馆于去年10月对外开放。


位于惠吉东1号的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面积共计100平方米,包括两层空间。走进馆内,老照片、旧物件等充满“复古味”的物品赫然引入眼帘。这里呈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与婚庆仪式有关的历史图片、用品、饰品等,诸如老式录音机、洗衣机、缝纫机,过大礼使用的饼盒,女子穿着的嫁衣、携带的嫁妆等,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婚俗历史变迁图。


“以前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看到后挺开眼界的,我对广府文化又多了一些了解。”街坊刘姨说以前这里是一个空置的房子,如今能够引入非遗项目,对社区来说是一件好事。




















老建筑如何活化利用,如何将其打造成为广州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是当下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活化”老建筑,要对历史、对未来负责。在保留老建筑旧有风貌的同时,还应探索其在当代环境条件下如何彰显出别样美感。老建筑“活”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记忆才能被更多人记住。















图片为本公众号资料图片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