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越秀区 > 光塔街 > 正文

学宫街上说学宫:旧时书韵飘香,今日人间烟火 | 讲好光塔故事

| 【记者 黄丽霞】【摄影 胡瀛斌】【编辑 方米妮】 | 2021-08-19 23:36:04






岁月流经,蕃坊觅迹。作为一条历史底蕴深厚的行政街,光塔街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


怀圣寺光塔巍然矗立,唐代时外来商船见此,便知已到羊城;五仙观内的岭南第一楼,有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钟;诗书路、南濠街、仙邻巷……这些古老的街名仍在诉说当年“汉蕃万家”的盛况。


为挖掘光塔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光塔街道办事处将联合“微社区e家通越秀光塔”开设“讲好光塔故事”专栏,不定期推出身边的街巷故事。


好光塔
ABOUT
STREET STORY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作为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

“学宫”一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

在我们光塔街

也有一条以“学宫”命名的街道






东方破晓,

晨光熹微。

当清晨的阳光升起,

位于解放中路与米市路之间的学宫街

便开始热闹起来。

学生背着书包准备上学;

上班族将开启忙碌的一天;

长者们下楼做运动……


你可知“学宫街”的得名由来?原来,这里是元、明、清三朝南海县学所在地,清代称为南海学宫,因此1918年筑马路、辟内街时,便称为学宫街。


要了解南海学宫,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学宫”。




学宫,总的来讲是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校。《光塔辉映 广府福地——光塔街道史话》中提到,官办学宫都有一定的规则,入读学宫先行一套仪式。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清末探花商衍鎏,曾回忆他1890年在广州参加学宫入泮仪式(入学典礼)的情况:各县接到学政下发的新生名单(俗称“红案”)后,立即通知新生按时往官署大堂汇集到学宫入泮。新生穿上蓝袍、缎靴等乘轿到学政衙门,在谒见学政之后,分别到各县学宫,在学政官员带领下环绕泮池一圈,为之“游泮”,之后再到大成殿祭孔。





至于南海学宫的历史,那可谓是源远流长。《广州越秀古街巷》中提到,南海学宫的历史应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宋代。




南海学宫




学宫街内的“南海学宫”文化亭。


据《广州府志》载:“南海县学,原在郡西南隅。始附于郡学西庑,宋嘉定二年(1209)知县宋钧建于县东六十步。”但至宋末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到了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南海县学重建于城西高桂坊崔菊坡祠旧址,即今学宫街中。




学宫街内的“南海学宫”文化亭。


明代洪武三年(1370),皇帝下令兴学,官府把县学重新装修。洪武二十六年(1393),县学改门南向。正统八年(1443)提学佥事彭琉在县学中创建尊经阁,以后又陆续增建祠、殿、台、池。景泰三年(1452)再增建。清代顺治七年(1650),尚可喜、耿精忠率清兵攻入广州,驻军城内的清兵进驻县学庑舍,还在里面牧马,县学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乾隆二年(1737),县学才旧址尽复,装修一新。嘉庆年间,朝廷提倡兴学,南海县进士谢兰生等筹资重新修建后,称“南海学宫”。







南海学宫的范围,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东至忠贤街(今解放中路忠贤坊),西至新店街(今米市路),北至蒲宜人巷(今普宁里),南至华紫巷(今玉华坊)。”《南海县志》中提到南海学宫占地面积“地纵六十五丈,横二十八或二十五丈”,从南至北的建构依次为戟门、泮池、大成门、露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




学宫街内的“南海学宫”文化亭,记录了有关南海学宫的历史。


南海学宫的主体建筑是尊经阁,它自彭琉创建,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不断重修,规模宏壮,青砖绿瓦,古色古香,布局别致,气势不凡。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南海学宫随之结束。当局曾于此兴办南海县高等小学堂。民初曾作陆军医院院址(后迁流花路)。至1918年拆城墙筑马路辟内街,高桂坊定名学宫街。现街西仍保留古树参天、深院大宅的格局。



位于学宫街旁,玉华北约留存的“渭滨别墅”门牌。


现如今,学宫街上已难觅当年书香儒雅的书院气派,街边建起了一座座居民楼。在学宫街生活了34年的居民粮哥告诉小e,近十几年来,在街道居委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学宫街周边的环境变得更好了,“路更平整了、环境卫生变好了,街道周边整洁安宁,邻里关系和睦融洽,在这里生活很幸福。



学宫街内写有“肄江书院”的牌子。



现在,学宫街已经建起了一座座居民楼。



资料参考:《光塔辉映 广府福地——光塔街道史话》、《广州越秀古街巷》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