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越秀区 > 华乐街 > 正文

古书院迎新生,承续文脉书香丨古书院新活力

| 统筹 何碧媚 【图文记者 何碧媚、郭仲然、黄丽霞、杨杏萍、佘铄嘉】通讯员 陈梅冰(除署名外)【编辑 陈爽】 | 2023-04-24 07:39:39





春意融融,正是读书好时刻。

不光现今如此,古人也勤于读书,

书院便是他们求学的地方。

古时,越秀区是广州城中心,

无数书院在此建立、传道授业,

清代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岁月变迁,大多数书院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但也有些留存至今,继续承载着那段书香浸润的历史,并融入时代焕发新活力。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微社区e家通越秀小e策划并推出“古书院新活力”栏目,带领大家走进越秀区那些遗存至今且活化利用的古书院,传承书院文明,弘扬书香文化。






















百年书院变身金融博物馆




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庐江书院建于1808年,由60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合建,是广州古书院群保存比较完整的合族祠书院,也是目前广州保存得较完整的书院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创新活化,如今庐江书院已成为岭南金融博物馆,更是广州少有的藏于古建筑中的创新展陈博物馆,开启了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据了解,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一方面深挖庐江书院背后的历史,探寻所在区域流水井的书院文化,做好溯源工作;另一方面多渠道创新活化利用形式,通过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线上直播等形式,拓宽延伸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新模式。此外,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使馆藏文物“活”起来,开发“难字侨批”“钱珊瑚”“书屋藏金”三款数字文创。


点击查看庐江书院的活化故事
























活化利用,打造声音博物馆




位于越秀区长兴里3号的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戊戌变法的策源地。2010年起,万木草堂活化利用为万木草堂陈列馆,常设展示康梁文化和事迹,开展公益讲座、国学雅集等活动,以弘扬康梁文化为主旨,传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万木草堂每年在开学季都会举行开笔礼活动,并长期开放少儿(亲子)艺术空间。此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木草堂还面向青少年开设粤语讲古,各项非遗活动和亲子项目,以及“最美”系列讲座、广府文化讲座等。


万木草堂还有“声音博物馆”的美誉,这里打造了一个声景艺术作品《万物有声》,无论何时,在草堂的每一个空间,游客都可以戴着耳机,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如“雨打芭蕉”。






图片由万木草堂提供




















文化赋能,飘出咖啡香气




青云书院又称“千乘侯祠”,建于1669年,是广州古书院群中较有特色的岭南祠堂建筑之一。2009年,青云书院按“修旧如旧”“建筑如故”的原则进行修葺。经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不仅挖掘出“先贤千乘后祠”石牌匾及有关珍贵的历史文物石牌二块,更以活化保育留住历史文物,服务市民大众。2010年8月,青云书院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公布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走进青云书院,可以看到充满历史气息的书院文物,也可以看到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据了解,2020年5月,广州拙见文化进驻青云书院负责活化和运维,把这里打造成具有书香气息的网红打卡地。“我们将书院变成网红景点,同时推出咖啡、茶点,举办辩论赛、音乐会、分享会等各种活动。我们还制作传统非遗产品,利用文化赋能,打造一个传播空间。”拙见空间青云书院主理人吴林珍表示。


点击查看青云书院的活化故事





图片由青云书院提供




















融入学校书声萦绕




豫章书院是广东各县罗姓族人集资于1893年建成的合族祠。据广州市真光学校副校长林小敏介绍,豫章书院经历百年,饱经沧桑,曾作为教师宿舍使用。2002年,豫章书院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越秀区政府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缮保护豫章书院,该建筑现为真光学校图书馆,成为校本阅读课程的专用场室。


真光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杨连妹表示,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笔礼、新书首发仪式、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等。“我们还在豫章书院举办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接受书香浸润。”该校团委书记陈梅冰介绍,学校积极开展各类“送书进校园”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借阅图书。


点击查看豫章书院的活化故事





图片由学校提供




















复建书院讲授经典




粤秀书院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之首。粤秀之名因其位于越秀山之南而得。粤秀书院原址位于现北京路书院街正南门内盐司街原盐司旧署之地,今已不存在。为复兴学院文化,2013年粤秀书院获复建,成为广东省民政厅首家批复成立的书院。


十年来,粤秀书院恢复古代书院讲学、研究、藏书等功能,举办雅集等活动,邀请中外国学老师、大儒到场授课,开设系列国学课程以及文化交流、艺术品鉴赏、礼乐、香学、茶道、养生等课程,同时开发涵盖文具类、茶具类等系列文创产品,用创意传承传统文化。每年寒暑假,粤秀书院还会举办主题活动,沿袭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方式,以经典教育培养道德,辅以六艺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传统文化的熏习不断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作为“全国十佳国学书院”“越秀区国学教育基地”,粤秀书院定期举办公益性文化讲座和健康讲座,免费赠送翻印的国学经典书籍,为广大群众提供交流参学平台。


点击查看粤秀书院的活化故事










越秀古书院的“前世今生”






古时越秀 书院林立蔚为壮观


学宫街、书院街、府学西街、诗书路、师好巷、书同巷、应元路……如今,越秀区有很多充满书香气息的路名。从这些路名中,人们得以窥见昔日此地浓厚的书香气息。据《广州越秀古街巷》记载,应元路得名源于清代的广州应元书院,学宫街是元明清三代南海县学(清代称南海学宫)所在地,府学西街与广州府官办最高学府的广州府学宫有关,书院街让人联想起清代有名的粤秀书院(古代粤越相通)……这些路名绾合古今,是古时越秀书院林立、书香文化深厚的见证。





“广州最早的书院始于宋代,第一间书院名为禺山书院(今广州北京路城隍庙西侧)。”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告诉小e,广州书院有近千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嘉定年间,发展到清代,广州书院数量众多,有记载的便有数百家。“以前广州是‘书院多过米铺’。”饶原生说。


据《儒林芳草:广州书院史话》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仅在越秀古城区内便多达数百家,且分布集中,在今北京路一带形成以贡院(今越秀中路)、学政衙门(今西湖路)和粤秀书院(今北京路)为核心,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宗祠书院 兼具祭祀文教功能


如今的流水井、大小马站一带,会看到许多古色古香的书院牌坊、书院古迹。曾经,这一带街巷连片都是书院、书室或家塾的建筑群,形成著名的书院群落。其中不少书院还有一个身份是宗祠,兼具家族祭祀和文教功能,有些还具有客栈的性质。





“宗祠书院平时用来读书,节日时用来祭祀祖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越秀区宗祠书院多为合族祠书院,除纪念祖先外,也便于各地同姓族人到省城参加科举考试前,有个居住和学习的地方。宗祠书院采用和祠堂一样的“三进式”建筑结构布局,面积大的书院还包含多个住房,小的“家塾”也有讲学和祭祀的空间。“庐江书院主体建筑便为‘三进式’,在主体建筑的左右和前面照壁背后的书舍内隔了很多小房间,每个小房间的石门额上会刻有出资的省内各县地名,从外地各县来赴考的何姓氏学子在书院内找到自己家乡的房间后,便可暂住、备考。”




守正创新 古书院焕发新活力


随着清末全国学制改革的推行,越秀古城区书院相继停办,也有不少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渐渐地,书院大多改为民居、校舍,也有部分逐渐没落。时至今日,尚存的书院多为宗祠书院,如庐江书院、青云书院、豫章书院等。





近年来,广州加大对越秀古书院的修复和保护,一些古书院焕发新活力,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城市文化空间,如在越秀公园复建粤秀书院;修缮庐江书院后打造成岭南金融博物馆;规划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对大小马站书院群进行修复建设等。


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同时,

更好地活化利用古书院呢?




饶原生认为: “历史文化最大的价值就是它融入当代生活,书院的活化要跟得上时代的脉搏,受年轻人的喜欢。有人气的书院,才有活力。”
汤国华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古书院建筑修复工作,古书院实体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文化载体,其建筑、碑刻、空间布局等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岭南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书院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此外,书院的活化利用方向需反映书院特点、传承书院文化,不能丢了自身文化。”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